Memory ── Connecting Ancient and Modern  記憶 ── 連繫古今

城市大學與鏡湖慈善會及文獻學會合辦國際研討會


 

由澳門城市大學世界記憶學術中心、鏡湖醫院慈善會及澳門文獻信息學會聯合舉辦的“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文獻遺產價值:世界記憶視角”國際研討會,於二O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九時三十分在澳門城市大學文化中心隆重舉行。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國家檔案局一級巡視員王紅敏、澳門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澳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張作文、中聯辦宣傳文化部處長王惠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項目亞太區委員會主席金貴培(Kwibae Kim)、副主席伊瑪目‧古納托(Imam Gunarto)、國際級名錄分委會委員納達‧伊塔尼(Nada Itani)、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朱福強等;主辦方代表有澳門城市大學校長劉駿、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金立賢講座教授、圖書館館長師麗梅,鏡湖醫院慈善會理事長劉永誠、副理事長兼鏡湖醫院院長吳培娟、護理學院院長尹一橋等多位領導;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監事長尹德剛、秘書長陳美動;還有來自澳門宗教團體、學術機構、遺產社團、圖書館、檔案館、學校師生等約一百二十人。

 

 

劉駿校長致歡迎辭時,首先對《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檔案文獻(1857-1961年)》於2025年6月成功入選國家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亦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家級《世界記憶名錄》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城大世界記憶學術中心以推動澳門及周邊地區的世界記憶教育與研究為核心使命。他續談到,明年適逢城大45周年校慶及澳門世界記憶學術中心成立十周年,大學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聯繫,促進教育與研究合作,並致力促進其與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的協同發展。

 

 

王紅敏一級巡視員致辭時指出,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積極支持並參與UNESCO世界記憶項目。國家檔案局作為世界記憶項目的有機組成部分,自2000年啟動實施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意在挖掘檔案文獻珍品、保護檔案文獻遺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提升社會檔案意識等作用。她引介目前中國列入亞太地區名錄的檔案遺産有17項,18項列入國際名錄,並肯定鏡湖醫院慈善會高度重視自身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成效,也希望未來澳門特區文獻遺產相關單位繼續積極參與《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申報,推動全國檔案事業的繁榮發展。

 

 

梁惠敏局長致辭時表示,今年澳門鏡湖醫院接連獲兩項國家級榮譽,一方面檔案文獻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並有機會申報亞太區的《世界記憶名錄》;同時,澳門鏡湖歷史紀念館亦成功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這兩項成就既彰顯了鏡湖醫院在澳門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映照出澳門在推動文化共融、性別平等及人道主義事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對澳門打造中西文明對話的窗口具有深遠意義。

 

 

劉永誠理事長認為,鏡湖醫院慈善會文獻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也是澳門首次有文獻遺產入選UNESCO國家級的記憶名錄,標誌著慈善會文獻的真實性、獨特性與世界意義,獲得國家權威認可。期望透過是次研討會,進一步宣傳澳門文獻遺產的世界意義,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聯繫,擦亮澳門作為文化匯集之地的“金名片”,在文獻遺產保護與國際合作領域貢獻澳門力量。

 

 

開幕式上,楊開荊博士介紹了鏡湖慈善會文獻遺產,指出慈善會文獻合共5,400件,涵蓋自清末1857-1961年的文獻,見證了從清末至建國等重要時期慈善會的重大貢獻,尤其是開創中西醫共融、兩性平等、人道主義、紅色商人以及推動澳門與亞太區和國際社會的聯繫等方面,具有獨特而無可替代的普世價值,因而入選《名錄》是實至名歸,彰顯澳門的文化內涵。

 

 

在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王惠傑處長、澳門文化局梁惠敏局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項目亞太區委員會Kwibae Kim主席、國際級名錄分委會Nada Itani委員,鏡湖醫院慈善會劉永誠理事長以及鏡湖醫院吳培娟院長的見證下,國家檔案局代表王紅敏一級巡視員分別向澳門城市大學代表劉駿校長、師麗梅館長和澳門文獻信息學會代表楊開荊理事長、尹德剛監事長、陳美動秘書長頒發《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檔案文獻(1857-1961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證書。

 

 

隨後,各位主禮嘉賓為本次“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文獻遺產價值:世界記憶視角”國際研討會的開幕進行了剪綵儀式,共同開啟澳門文獻遺產保護與研究的新征程!

 

 

研討會由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金立賢教授主持,與會嘉賓們圍繞“世界記憶工程”的保護理念與實踐經驗,循“國際—區域—國家”三級視角層層展開討論。

 

 

Dr. Kwibae Kim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2年所啟動的「世界記憶工程」來展開演講,通過搶救瀕危文獻遺產,現已收錄570項人類共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MOWCAP覆蓋45國,透過培訓、小額補助、區域名錄(現83項)及跨區合作,協助各國進行數位保存與提名,並強調入選名錄既是榮譽也帶來保護、推廣與開放利用的持續責任。

 

 

Dr. Nada Itani在演講中剖析「世界記憶」的光環與難關:提名表格嚴苛、資源與技術門檻高,還需穿越政治敏感、跨國協調、配額限制與漫長審查等層層挑戰;然後一旦入選,文獻即可獲全球聲望、保育資金、政策關注、研究與教育增值、災難時特別保護及文化認同提升等長遠效益,因此她呼籲及早啟動、專家協作、強調全球意義並善用國家與區域管道,以提高成功率。

 

 

Mr. Imam Gunarto (Online)介紹了印尼「國家記憶—世界記憶」協作治理模式,把38項國家名錄、16項世界名錄與5項MOWCAP區域名錄的豐富文獻遺產,透過跨部會、檔案局、學界、基金會與公民社會的多方夥伴關係,完成蘇哈索康復中心、Temulawak草藥、瘧疾消除史與跨國蠟染貿易網等成功案例;並指出幅員遼闊、氣候災害、教育落差與世代斷層帶來的保存推廣難題,呼籲以開放協作、事實查證與小步前進策略,持續擴大記憶工程在印尼的覆蓋與影響。

 

 

朱福強教授在會議上指出,MOWCAP雖成功將85項文獻遺產登錄區域名錄、17項晉升國際名錄,但仍面臨「世界記憶」計畫長期被邊緣化、資源不足,以及2017年以來部分成員國要求對敏感提名行使否決權所引發的政治化風波;結果導致2021年新指引刪除專家主導、歷史解釋中立、搶救濒危遺產等核心條款,反而為MoW的保存與共享目標設下更多障礙。

 

 

楊開荊博士總結了鏡湖醫院慈善會1857-1961年檔案兼顧真實以及稀有與普世價值,不僅印證了孫中山先生開創中西醫合璧先河、1923年創護校提升女性地位、二戰收容國際難民並長期推動平民義學與性別平等歷史記錄,完整呈現澳門近代醫療、教育與人道關懷的跨文化歷程,具備申報世界記憶亞太名錄的充分條件,亦為全球共享的集體記憶。

 

 

圓桌環節中,與會者進行熱烈討論,分別從保護文獻遺產的使命、亞太地區名錄的成就與挑戰、申報世界記憶名錄的協作治理經驗、國際名錄申報的挑戰與展望等角度展開討論,並就鏡湖慈善會文獻遺產的世界意義等方面提出見解,冀進一步彰顯該鏡湖文獻的歷史價值以及世界意義,擦亮澳門金名片。